夷陵为什么叫夷陵?

日期: 栏目:风景区 浏览:0 评论:0

一、夷陵为什么叫夷陵?

被称作是“夷陵”,主要取自于“水至此而夷,山至此而陵”

夷陵区隶属于湖北省宜昌市,地处渝鄂交界区域,东连远安县、当阳,西邻秭归县、兴山,南抵枝江、长阳,北与保康接壤。该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,坐落着长江三峡工程。全区总面积3424平方公里,曾被评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等称号。

二、夷陵有夷王的陵吗?

夷陵没有夷王的陵,以因为因夷山故名夷陵。

夷陵就是现在的湖北省宜昌市,位于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、长江西陵峡两岸,清《东湖县志》载:水至此而夷,山至此而陵,故名其地为夷陵。

著名的夷陵之战就发生于此,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,也是三国“三大战役”的最后一场。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,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。

三、夷陵中学?

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,是一所由湖北省宜昌市教育局主管的公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,是湖北省普通中学示范高中。

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创办于1962年,其前身为胜利中学;1992年宜昌地市合并,学校最后定名为“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”。

截至2009年11月18日,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占地11万余平方米,建筑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, 学校共有教学班45个,在校学生2800余人,教职工223余人。

四、夷陵是彝陵吗?

是,清顺治五年(1648年),改”夷陵”为”彝陵”。雍正十三年(1735年),升彝陵州为宜昌府,并以原夷陵县境立东湖县。

2001年3月22日,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昌县,设立宜昌市夷陵区,7月28日,夷陵区正式成立。

五、夷陵之战作用?

夷陵之战,又称彝陵之战、猇亭之战(猇亭[Xiāotíng],古地名,在今湖北宜都北),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,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,也是三国“三大战役”的最后一场。

1.夷陵之战使蜀汉元气大伤,只能偏安一隅。

蜀汉原来拥有荆州和益州两地,并且战胜了曹操,取得了汉中这块地盘。蜀汉正值国力上升阶段,没有想到荆州遭到了东吴偷袭,荆州守将关羽被杀。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弟兄,荆州是蜀汉的战略要地,刘备为了报仇,动用了蜀汉半数兵力发动了夷陵之战,没有想到被打败,从此蜀汉元气大伤,只能在益州偏安一隅。

2.夷陵之战后促使了孙刘再次结盟。

夷陵之战虽然东吴取胜,但是东吴也消耗了很多国力,蜀汉更是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半数兵力,损失了很多将领,两个国家的实力都有所下降。为了生存东吴和蜀汉不得不再次结盟,共同对抗曹魏。夷陵之战间接促成了孙刘的二次结盟。

3.夷陵之战奠定了三国边界,三国之间维持了平衡。

夷陵之战之前三国之间领土并不明确,经常互相征伐,但是夷陵之战后,三国边界开始清晰,领地划分明确,在夷陵之战后的几十年,三国的领土没有太大变化。夷陵之战奠定了三国的边界,三国局势出现了稳定,互相之间维持了平衡。

六、夷陵异事作者?

夷陵异事(宜昌鬼事)有声小说作者:蛇从革。演播:老刘的故事会。状态:连载

七、夷陵老祖原型?

夷陵老祖就是魏无羡,在《魔道祖师》小说中魏无羡被扔到了夷陵的乱葬岗,走投无路的他学会了控制怨气并且有了御尸的能力,在魏无羡把温宁练成“鬼将军”之后自己也有了“夷陵老祖”之称。

在仙门之人看来魏无羡修得是旁门左道,尤其是他把温宁变成了“鬼将军”,战斗力超凡,这让所谓的仙门之人有了威胁之感,他们都想得到魏无羡的能力,所以假借为门除害的名义围剿魏无羡。

最终魏无羡在乱葬岗被仙门百家讨伐,最终死于厉鬼反噬,不过说起夷陵老祖的名字,即使在魏无羡死后很多年依旧具有震慑力。

八、夷陵的由来?

夷陵是巴楚文化发祥地之一。古属“荆州之域”,春秋战国时代是楚国的西塞重地。楚顷襄王二十一年(公元前278年)秦将白起“攻楚、拔郢、烧夷陵”,夷陵之名始见于史册。

秦始皇二十六年(公元前221年)郡县天下,改夷陵置巫县。

西汉复置夷陵县。

三国蜀汉章武二年(222年)八月,东吴在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,史称夷陵之战。三国吴黄武元年(公元222年)改夷陵为西陵。

晋太康元年(公元280年)改西陵为夷陵县,属宜都郡,郡治夷陵。

南北朝时代,宋、齐皆为夷陵县,梁称宜州,西魏改拓州,北周改硖州。隋改硖州为夷陵郡,领夷陵县。

唐武德四年平萧铣后置硖州,领夷陵,夷道,远安三县,唐天宝元年改为夷陵郡,唐乾元元年复为硖州。

宋、元代为夷陵县。

明洪武九年(1376年)改为夷陵州。

清顺治五年(1648年)改“夷陵”为“彝陵”。雍正十三年(1735年)升彝陵州为宜昌府,置东湖县为附郭首邑。

民国元年(1912年)废宜昌府,改东湖县为宜昌县,先后隶属于荆宜道、湖北省第九、第六行政督察区。

1949年7月16日,宜昌解放,县城及城郊划出设宜昌市。宜昌县隶属湖北省宜昌专区,县直机关仍设宜昌市内。1970年7月,因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,县城迁至小溪塔。2001年7月28日,撤县建区,称宜昌市夷陵区。 宜昌古名夷陵。《史记·楚世家》载:“(顷襄王)二十一年(公元前278年),秦将白起遂拔我郢,烧先王墓夷陵。”“夷陵”第一次出现在史料中。夷陵的命名当与其山川地理形势有关。应劭在《前汉书·地理志注》中记载:“夷陵在西北”,以为因夷山故名夷陵。夷山即今西陵山。又据清《东湖县志》载:长江自奉节下,两岸层峦叠嶂,江中水高浪急,一出南津关,险势顿减,“水至此而夷(平缓),山至此而陵(低矮)”,故名其地为夷陵。此说起于何代,出自何人,无可考。清顺治五年(1648)改“夷陵”为“彝陵”。

九、夷陵之战讲解?

夷陵之战发生在关羽败走麦城,失荆州之后的第二年。刘备称帝三个月之后,打着替关羽报仇的旗号,发兵东征。实际上,刘备此举是想重新夺回丢掉的荆州之地,实现诸葛亮所谋划的荆州、汉中两路齐出,北伐曹魏,统一天下的战略布局。

此次大战,蜀吴之间的实力相当,双方均有五万左右的军队参战,都将各自可调动的军队全部派到了战场之上。因为势均力敌,所以,大战初期双方处于胶着的对峙状态。

直到第二年夏天,陆逊采用火攻计,火烧蜀军连营,打了刘备一个措手不及,才取得战役的最终胜利。

此战,刘备带去的军队损失殆尽,同时还损失了十余员战将,蜀汉实力大损。刘备去世之后,重新形成了蜀吴联盟,共同抗曹的局面。

夷陵之战后,直到蜀汉灭亡,天下三分的大势基本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,三国之间的疆域也没有过多改变。因此,夷陵之战被视为后三国时代的开端。

十、概括夷陵之战?

夷陵之战,又被称为彝陵之战,或者猇(xiāo)亭(今在湖北省宜都市北部地区)之战,是一场成功的积极防御战役,与官渡战役、赤壁战役一起,被称为“三国三大战役”。

蜀汉因荆州归属问题与孙吴交恶,在长期僵持后,曹丕与刘备相继称帝,孙权派吕蒙攻打荆州,俘虏并杀死关羽,这一举动导致蜀国和吴国之间的抗魏联盟破裂,蜀汉章武元年(221年)七月,刘备起兵讨伐孙吴,发动夷陵之战,双方相持数月后吴军发起反攻。孙权蜀汉章武二年(222年),刘备惨败于陆逊,从此蜀汉彻底丧失有关荆州地区的所有权,蜀汉政权被长期限制在三峡地区之内。